今天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提问中,周小川提到了体育产业海外投资的现象。
周小川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对外投资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事物。虽然说十几年以前开始有一个口号,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但是最开始的时候是很缓慢的,很多企业家对 怎么“走出去”也不了解,这有一个过程。慢慢大家信息越来越多,对国外的有关投资环境、法律也越来越了解了,企业家之间一交流,你在外面有投资,有收购, 大家就形成一种风,都在考虑对外投资,其中也不乏有一部分是过热的情绪,投资具有盲目性,有的人也是事情做得很急,因此对外投资可能数字上增长相当快。”
“这其中有一部分实际上跟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比如投一些体育、娱乐、俱乐部,对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同时在外面还引起了一些抱怨。因此,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指导,我们认为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相关部门第一次提到体育非理性投资。今年2月21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就对非理性大额对外投资,盲目投资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发表了见解,并表示有关部门果断采取措施,积极进行引导,并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核,是企业对外投资更加审慎,更趋理性。而今年的1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也就俱乐部大规模烧钱、球员收入过高、不重视球员青训等现象发表了意见,并建议足协采取相应措施。短短三个月时间,国家体育总局、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三大国家级部门先后提出了中资过度投资海外俱乐部的现象。
以国务院“4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公布为契机,以2015年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正式公布为重要“节点”,在近两年时间里,足球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光景。而中资对海外俱乐部的收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仅过去两年内,已先后有18家海外俱乐部出现了中资的身影。
也正是在这一系列“不理性”举动的大背景下,从去年12月7日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等四部委首次就“中资非理性投资国外体育俱乐部”问题公开发表意见,在回答记者有关“当前对外投资形势下中国相关部门将加强对外投资监管”的提问时,称:监管部门也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这样的回答尽管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收购海外俱乐部),但实际上已经对此前近两年时间里中资疯狂收购海外俱乐部的现象给出了明确的态度。
诚然,部分资本的介入能够推动中国足球的改革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国足球的水平。但是,当过多资本涌入市场,不仅会导致资本浪费等现象,还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例如荷甲海牙在投资过程中遭遇欠款,这样的事情无疑将对中资未来走出国门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足球的形象产生损害,甚至损害整个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