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武一帆
讲实话,凭我这样爱吐槽的风格,对过去这30多天在沙漠地带的生活经历,是绝无许多善言的。作为一个适应能力不错、随遇而安的人,我在卡塔尔的最后几天也发自肺腑地感叹“想早点离开这个鬼地方”。原因很多很确凿:热烈干燥的空气,随风飞舞的病菌,令人沮丧的食物,流于表面的大赛气氛,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禁忌。
最高安保水准
然而一段旅程终究应该有些值得怀念的片段,比如卡塔尔世界杯的安保工作可能是最高水平的。主流媒体对“卡塔尔不安全”的报道可能仅限于大赛开始初期,某拉丁女记者在街头被抢包。而且很快,话题焦点变成了“警察完璧归赵后将小偷交给失主处置”的文化差异讨论。
阿拉伯国家对一般犯罪的惩罚力度令其他地区过来的人们无法接受,但客观上确保了社会治安。我在拥挤的地铁上也曾一度担心背后的摄影包会不会没拉好拉链,但想到之前还跟同行开过“偷东西剁手”这样相当恐怖的玩笑,再回头看看几个面带微笑的年轻人,也就踏实地倚靠在车厢上休息了。
另一个遏制不法行为的先决因素是限制酒精。我是不知道俄罗斯人在世界杯期间是如何做到的,午夜罗斯托夫街头满是酩酊大醉的志愿者小姑娘小伙子。卡塔尔在绝大多数公共场所禁酒,减少了40%的庆祝快感,减少了80%的冲动违法犯罪。来自传说中“高素质欧洲国家”的公民,比如荷兰、瑞士、德国和英伦三岛的醉鬼球迷,是足球界破坏力最强的一群人。从斗殴、破坏球场到损毁文物古迹,简直无恶不作。听说这次没酒喝,这群人要么不来,要么喝点冷饮保持清醒理智,善莫大焉。
“打工人”的理想国
真正让人怀念的还不是某种现象,而是这个国家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中国媒体只要谈及世界杯就必然说“花了2200亿”,就好像西方媒体只要谈及卡塔尔就是那几件事。以我这种对投资建设一窍不通的人来看,卡塔尔这大笔钱花得绝算不上高效。有些基建投入是很有长远意义的,比如地铁、机场、公园、医院等市民服务项目,像卢赛尔新城这样的酒店度假区项目有待时间检验。公共设施的兴起、维护和利用,欧美国家的人口更多,基础更好,经验也更丰富。
卡塔尔急切想表现自己对于这届大赛的责任感和热忱,很像之前举办包括奥运会在内各种大型活动的中国。越是想向世界展示自己有多好多努力,越会受到一些国家的非议,也就越进一步要改善自己的形象。这不是一句“人傻钱多”就能概括定义的,更多的是想将钱转化成“硬实力”,再将硬实力转化成“软实力”的尝试。卡塔尔世界杯有诸多不足,受到自然、文化和政治等各方面因素限制,而且组织方显然缺乏经验。但凡事都要迈出第一步。可以肯定,搞过一次世界杯,再搞明年的亚洲杯,未来再有什么大活动,也不怕了。
卡塔尔这次有多少钱花在了人力上,难以估算。我还没见过哪个大赛有这么多的辅助工作人员。简单了解了一下:真正的“志愿者”群体是从全球招募的。苏马马球场负责媒体向导的中国女孩,是从西班牙巴塞罗那过来的。组织方管吃住,发服装,休息日能一起出去玩,但往返机票是自己掏钱。同样的,我在看台上遇到了4年前俄罗斯世界杯的老熟人,一个每届世界杯都应征志愿者的德国老先生。
这个人群原本应该是大型活动的主体,但卡塔尔本地显然没这么多人力资源,于是大批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有偿工作人员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填充到了大赛各个角落。这里边有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清洁工,有来自阿曼和北非的保安,有来自南亚的杂工,还有菲律宾的接待人员。他们被国际劳工中介从家乡带到卡塔尔,薪酬不高,操着各种口音的蹩脚英语,干着乏味而繁重的工作。其中最常见的,是在特定区域(球场外、球迷区和媒体中心)负责指路的“人形指示牌”。他们成群结队,一人拿着扩音器机械地喊着:“Metro, This Way(地铁往这边走)!”其他人跟着节奏挥舞着手中的道具或者干脆伸直胳膊指向同一个方向。
看上去有点傻对不对?确实低效,放在别的国家可能立一个多语言的路牌或者电子屏就完了,要么就学法国人拉出一堆迷宫般的路障。而且这么多“人肉地图”也有集体指错路的情况,但体验下来,终究比之前几届迷路后没头苍蝇一样边走边打听要简单得多。再举个球迷不知道的例子。卡塔尔世界杯的媒体中心设在卡塔尔国家会展中心(QNCC),旁边有地铁站。但打车前往这里,要进入位于地上一层车库的指定接送点前,出租车要兜几个大圈子。于是白天黑夜都有几个人站在关键拐角处,就为了给不认识路的司机指路。确实很浪费人力,但免去媒体人太多麻烦。
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些工作人员的薪酬和待遇,想必不很符合西方标准,但我相信,也不会比卡塔尔的一般外来劳工差到哪里去。我在卡塔尔打了几十次车,与来自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突尼斯和菲律宾的司机聊过天。聊起白沙瓦的街头小吃,聊起斯里兰卡的社会危机,聊起中国为孟加拉国建成的跨河大桥,也无可回避地聊起他们在卡塔尔的生活。把这些聊天记录整理单独发表,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总结下来,几乎没人抱怨在卡塔尔的生活,即便这里有着非常明确的社会等级划分,他们见谁都要称“Sir”或者“Boss”(“先生”或“老板”),即便在这里要严格遵循约束,饮食和两性交往都受限制。大多数人将卡塔尔视为“机会之地”甚至“希望之地”。这里的城市建设随着人口涌入迅速扩张,带动各种行业发展,工作机会众多。这里的劳工收入可观,分配相对公平,能者多劳多得,而且社会保障很好,公立私立医疗能覆盖到每个人,社会治安更是比周边国家好太多。说白了,卡塔尔是外来劳工的理想打工地。大家来这里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赚钱,而不是享受。
平凡对话,最令人怀念
卡塔尔在很多追求感官刺激的新闻中被异化了:要么是个极端保守的国家,要么是个福利从头管到脚的乌托邦社会。其实这就是个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拥抱世界的阿拉伯国家。在这里,相比阿拉伯语,用简单英语沟通的场景更多。宣礼声并不会让人们在街道、商场和餐馆里就地跪拜。人们对待印度教徒和天主教徒与对待穆斯林(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差别。购物中心里有蒙面的主妇,也有穿着时装的年轻女人。这是一个正在通过一次次大型国际活动不断展示自己和改进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进入世俗世界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卡塔尔在发展,有工作岗位,制造希望。
所以我们这些打算“享受”世界杯大赛风情的人,和这些愿意忍受背井离乡之苦来打拼赚钱的人,其实生活在不同的卡塔尔。真正让我怀念的,不光是某些很快就会被淡忘的重要比赛,还是一次次平凡的对话。如果有机会,即便不想再去忍受沙漠热风和凌晨5点的高音喇叭,我也想和一些陌生朴实的人聊聊。和菲律宾服务生开网红Bella的玩笑,举起姜茶向也门餐厅的食客致意,和喜欢或讨厌中国的南亚邻居聊聊孩子,聊聊世界。